出處:  親子天下,名家專欄

情緒管理,讓手足和睦   2009/6/4  洪蘭

一個國二的孩子寫信給我,告訴我「今晚弟弟又來找我麻煩,我想起老師的話就走出房間不跟他吵,他纏著我不放,我就騎腳踏車出去,晚風吹著很舒服,我集中心力去想愉快的事、去想下週的運動會,突然之間我發現我不再生氣了,我就回家去把功課做完了。」這孩子跟他弟弟不合,不肯讓弟弟,因此常挨打。他的弟弟功課比他好,父母喜歡功課好的,在言詞之間免不了有些褒弟貶他,弟弟就常欺負他。

有次段考,弟弟考得比他好,母親就責罵他說:「一樣給你吃、一樣給你穿,你多吃了兩年飯,功課為什麼不如弟弟?你的飯是吃到狗的肚子裡去了?」母親在弟弟面前說這些話傷了他的自尊心,他便在週記中透露出厭世的念頭:「我好想趕快死掉,再投胎做老二,我為什麼要讓弟弟?我又不是自己要做老大。我不要做孔融,為什麼每個人都要我做孔融?」他的導師看了緊張,便來找我。

我其實很同情他,因為要做到兄友弟恭,雙方一定要心甘情願,如果一方是被迫的,這情義就不在了,就不必強迫了。本來愛護弱小是人的本性,人天生有惻隱之心,但假如一方恃寵而驕,另一方就不會覺得他是弱小、需要保護,反而覺得自己受到不公平待遇,不平則鳴,就會吵架。所以做父母要公平,可以教哥哥友愛,但不能強迫,不能因為弟弟小就偏向弟弟,這會使哥哥心生怨恨,伺機捉弄弟弟,反而使兄弟感情不好。

但是人心不是機器做的,很難做到完全公平,這時我們要教孩子怎麼處理情緒,畢竟人家如何待你是操之在人,但是人如何看待自己是操之在己;我們不能改變別人的態度,但是絕對可以改變自己的看法。所以我就教這個孩子情緒產生與大腦的關係,告訴他,人一旦覺得自己被欺負了,便會怒向膽邊生,就要生氣;但是轉念一想,不值得生氣時,氣就生不出來。我叫他回想每次跟弟弟吵架的後果是否都對自己不利,如果吵架只是抒發一下自己的怒氣,並未帶來任何益處時,便不值得去吵,要立刻離開現場到外面去改換心情。我給他看了一些情緒的實驗,讓他了解情緒是操之在己,換個角度想,怒氣可以馬上消掉。我也告訴他成績並不重要,重要的是學到了什麼,因為人生很長,人要看未來,不要在乎眼下,人成不成功不是看現在學業的表現,而是看後來事業的成就。我讓他把眼光放遠,從每天進步中慢慢恢復自己的自信心,我很高興他有把我的話聽進去。

兄弟鬩牆是每一個父母的痛,就連唐太宗那麼英明的君主,都會為了李承乾、李泰、李治的內鬥而欲拔佩刀自刎。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,除了儘量做到公平,還要教會他們處理情緒,才能做到兄弟和睦。


《感想》
安宇兩兄弟隨著自我表達意識是越來越清楚,相互爭吵的頻率越來越高,小宇更是常常不認輸的跟小安"反擊",如何疏導兩兄弟,一味的請小安讓弟弟更非解決之道!只是情緒管理有時候對大人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,如何引導不兄弟鬩牆、手足和睦,又是要學的一門課阿!!(這時候又會想哪一本繪本有講類似的劇情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un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